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历史考察
    33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迟爱萍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的全部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根本问题展开的.他从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选择、现代化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确立、现代化战略目标和步骤的规划,到现代化战略重点的设计方面,为中国社会的变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可能性.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3 页码:
  • 王稼祥的党际外交思想述论
    32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许凤林
  • 王稼祥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在党际外交方面贡献突出,思想丰富,主要包括党际外交的前提条件、基础、原则和目的等重要内容.其党际外交思想对党际外交理论和国际共运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3 页码:
  • 陈毅领导上海解放之初的经济恢复工作
    30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姚会元
  • 陈毅是上海解放后的第一任市长.在共和国诞生之初,陈毅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恢复和发展上海经济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完成了中共中央交给的"与进步的产业界和一切爱国民主人士通力合作,克服困难,恢复生产"的任务.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3 页码:
  • 建国初期的社会变迁与党对思想文化的整合
    34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先俊
  • 1949~1956年中国经历了急速的社会经济政治变迁.为了解决由此变迁带来的种种思想文化问题,保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对思想文化进行了有力的整合.通过这种整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丰富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内涵.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3 页码:
  • 创建军事工程学院--《陈赓传》节选
    35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赓传》编写组
  • 一、创办哈军工 新中国成立后,为防止帝国主义侵略,巩固国防,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人就一直考虑创建国防工业与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军队的问题.抗美援朝实践表明,现代战争中,现代化武器装备是军队战斗力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必须大力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这就包括培养大批能够掌握科学技术和驾驭现代化武器装备的人才.创办各种军事院校就成为军事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0 No.2 页码:
  • 新中国军事工程技术教育的奠基人--陈赓
    35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祖爱 刘凤健
  • 陈赓是新中国第一所军事工程学院的建院元勋,其工作在当代中国军事工程技术教育史上是开创性的.新中国国防建设的需要及抗美援朝战争后的深刻启示是陈赓军事技术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陈赓的军事工程技术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军事工程技术教育是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的思想与实践,围绕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军事工程技术人才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思想,"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的思想,以及以服务教学为宗旨的行政管理思想等.陈赓的军事工程技术教育思想与实践取得了辉煌成就,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哈军工"优良传统.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0 No.2 页码:
  • 战后国际关系与我国建国初"一边倒"方针的形成
    39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丁明
  • "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框架中最核心的方针.它的形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是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这使中国不能置身局外,中间道路难以行得通,"一边倒"就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背景下酝酿形成的.与此同时,国际形势的变化包括两大阵营的出现,也使斯大林不得不重新考虑苏联的远东战略,包括对中共和国民党的态度,这使"一边倒"的出现最终成为可能.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0 No.2 页码:
  • 新中国成立前夕苏联对华政策剖析--以苏联将使馆由南京撤至广州事件为中心
    34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栾景河
  • 1949年1~2月间,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之际,苏联驻华使馆却令人吃惊地追随正在逃亡的国民党政府由南京迁至广州.有关苏联驻华使馆撤离南京的真正用意,是史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部分研究成果论证苏联、斯大林本人怀疑中国革命说法的基础.实际上,苏联驻华使馆撤离事件是苏联方面采取历史上惯用的双重对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既不是苏联方面对中国革命的进程判断失误,也不是苏联方面坚持了不干涉中国内政的原则.相反,在意识形态(革命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苏联方面首先选择的是自身国家利益.苏联驻华使馆在新中国成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0 No.2 页码:
  • "156项工程"与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评析
    42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奇
  • 20世纪中叶,一个举世耀眼的社会主义耍儿--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这个新生儿需要在沐浴后迅速成长以抵御来自四面八方的纷扰.特定历史条件下对苏联的选择以及由苏联援建出台的"156项工程"如同助长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雏形由此被注入了苏式基因;中苏两党、两国间同时期的兄弟关系因此显得牢不可破.但既然是处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成就与缺憾、经验与教训总会相伴而生,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客观地加以评析将成为新世纪中俄两国关系发展、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开展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有益借鉴.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0 No.2 页码:
  •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220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嘉岩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其经济、社会发展一样,走过半个多世纪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从发展阶段来看,1978年改革开放为重要的"分水岭",我国的城市化历程明显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1978年以前为城市化的徘徊起伏阶段,1978年以后为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具有发展水平非典型性、地区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水平低的特点.实现城市化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目标和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使命.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5 页码:
  • 新时期小城镇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31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蒙 杨文利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的建设问题从作为"大问题"提出,到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其间经历了艰苦的探索、创新过程,最终实现了一个发展思路上的飞跃,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小城镇的恢复和发展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建设小城镇的主要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城镇,而且在于通过城镇发展过程中资本的聚集和人口的集中逐步解决"三农"问题.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5 页码:
  •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考察
    36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夏杏珍
  •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中国农民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体医疗保健制度.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它随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产生,1965年毛泽东的一月指示和"六@二六"指示推动其发展,1968~1969年组织的大讨论带来大办合作医疗的热潮."文化大革命"后,合作医疗逐步实现制度化,但自80年代开始传统的合作医疗日趋萎缩.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为发展、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进一步提出建立、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村合作医疗不仅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保障农民防病治病的好办法,受到广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5 页码:
  • 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
    32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胡克夫
  • 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变革特点,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党和政府在建国初高度重视发展新中国卫生事业,不仅迅速改变了广大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极度落后的局面,大力开展妇幼卫生保健,而且开创了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工作新领域,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还建立了面向全民预防为主的新中国卫生防疫体系,对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全面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5 页码:
  • 关于中国当代史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32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佳木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当代史的开始.此后,对当代史的研究工作就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了.但严格意义上的当代史研究,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6 页码:
  • 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毛泽东传(1949~1976)》节选
    33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毛泽东传》编写组
  • 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这是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特别是朝鲜停战以后,毛泽东和中国政府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6 页码:
  • 毛泽东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8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启华
  • 同评价中国近现代一切历史人物一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也要以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做的贡献来衡量.毛泽东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历史贡献是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而为民族振兴提供了政治保障;第二个历史贡献是成功地进行了三大改造,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奠定了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第三个历史贡献是毛泽东对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最初的探索,为我国的建设奠定了初步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所有人一样,毛泽东也有缺点有错误,对此我们应历史地、客观地看待.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6 页码:
  • 毛泽东奠定立国之本的思想理论基础
    32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梁柱
  • 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虽然还没有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概念提出来,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道路和人民民主专政等立国之本的基本原则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做了许多精辟的阐述,为后来四项基本原则的科学概括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深入研究毛泽东关于立国之本的丰富思想,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仍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6 页码:
«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