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党管媒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理论与实践
    16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黄娴 丁柏铨
  • 党管媒体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是中国新闻管理体制的核心要素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一系列的理论、政策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推动党管媒体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新的不同特点,但党管媒体的原则始终贯穿于中国社会变迁与媒体发展进程之中,成为中国新闻管理体制的核心要素和重要内涵。总体来看,党管媒体在实践中呈现以下几点主要特征:坚持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对思想舆论的引导,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新闻媒体必须恪守党性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
  • 摘要[ Word 0.0 KB ] 0 Vol.0 No.0 页码:
  • 李铁映在当代中国研究所干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45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本刊讯2001年1月2日当代中国研究所召开干部大会,会上宣读了中共中央关于决定由朱佳木同志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的文件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朱佳木同志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的文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同志发表了讲话,他说,对朱佳木同志,有很多人是熟悉的,据我了解,当代中国研究所一些同志过去就和他有过交往.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1 页码:
  • 《杨尚昆日记》摘登(1954年1月1日--11月9日)
    57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编者按:杨尚昆同志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之一.生前曾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许多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他从1948年起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一职,直至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夕,积极协助周恩来总理处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并对建立和健全中央直属机关的组织和工作制度卓有建树.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1 页码:
  • 突破口的选择至关重要--中苏改革比较初探
    61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丁明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苏两国先后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1978年底,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实行经济改革,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书记后,也引导苏联走上了改革之路.实践证明,中国改革从农村率先开始这个突破口选对了,它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为摆脱传统的思维定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启蒙作用.而戈尔巴乔夫选择重工业为突破口,这与其经济结构的调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对苏联改革的整体进程以及其他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4 页码:
  • 在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转变中的李富春
    44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富春传》编写组
  • 编者按:李富春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者和组织者之一.在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之际,由房维中、金冲及主持编写的即将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0章,45万字.这里选载的是其中第11章.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4 页码:
  •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发表20周年座谈会"综述
    52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2001年6月12日上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当代中国研究所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暨发表20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出席了会议.宋平、马文瑞、郑天翔、陈慕华、邓力群、吴冷西、袁宝华、李力安、朱穆之、李葆华、王忍之、袁木等老同志及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张全景、滕文生、逄先知等出席了会议.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4 页码:
  • 首都城市社区党建状况调研报告
    56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社区党建课题组
  • 城市社区党的建设是新世纪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北京市作为全国城市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开展得比较早的城市之一,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我们进行了历时近8个月的调研活动,对此提出一些看法、对策和建议.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4 页码:
  •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49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全景
  • 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指出了"三个代表"之间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归根结底是为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的阶级性、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除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一己的私利.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5 页码:
  • "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
    67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金冲及
  • 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中,第二部分是"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他提出要"正确认识",是针对有些人不正确地认识"三个代表"的要求来说的.他提出要"全面贯彻",是针对有些人不能全面地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来说的.这里,想谈一点个人的理解和体会.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5 页码:
  •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的一点体会
    49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谷安林
  • 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为我们在新世纪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以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思想武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5 页码: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52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韦建桦
  •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对中国共产党80年来最基本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同时也是指导我们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局面的重要原则;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并结出硕果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指明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正确方向.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5 页码:
  • 学习"七一"讲话,正确研究国史
    46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佳木
  •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是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们国史工作者正确研究和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入学习"七一"讲话,有助于我们在以下几个国史研究的问题上进一步明确思想,提高认识.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5 页码:
  • 与时俱进--党的事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关键
    51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黄宏
  • 不断创新、不懈奋斗、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党的事业永葆青春和活力的国防新技术协定签订不久,苏联即开始履行协定,向中国提供导弹设备和派遣专家.第23770次列车60个车皮载运P-2型地对地导弹及地面设备在1957年12月18-19日期间到达满洲里车站.同时为教会中方对这些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苏联还派103名专家随同前来,教学期为3个月.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5 页码:
  • 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一点体会
    46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启华
  •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向全党提出了"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并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学说的准确阐释,是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基本原理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提出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对我国进一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对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实践"三个代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5 页码:
  • 抗美援朝与新中国经济
    64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董志凯
  • 中国被迫投入抗美援朝战争时,经济十分困难.面对经济实力远远超过中国的美国,经济能否支撑战争,会不会被战争拖垮?本文通过阐述新中国的经济体制,以及财政、金融、商业、外贸政策及其实施特色,试图回答这个令人疑虑和担忧的问题是如何得以解决的;并且指出这场战争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担与激励;对经济体制迅速走向集中的作用.事实表明,在实力强大的美国的战争挑衅面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屈不挠,不仅在军事上敢打敢赢,而且在经济上确立与实施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成功地实现了边打、边稳、边建,有效地支援了战争,维护与增强了民族尊严.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5 页码:
  • 试析1992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50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神根
  • 1992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目标明确,整体、稳步、持续不断地推进和灵活应变三大特点.1992年以后,中国改革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充分说明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旗帜,特别是这一理论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从而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充分说明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用事实证明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伟大设想的科学真理性.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5 页码:
  • 10次中共中央全会通过的农业决议与当代中国"三农"政策演变
    45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郑有贵
  • 通过对建国以来10次中共中央全会通过的农业决议进行考察,有以下基本认识和判断:10次中共中央全会通过的农业决议,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集中地体现了全党关于"三农"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围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完善和现代化建设,在探索农业发展道路进程中的重要里程,是新中国"三农"政策演变的轨迹;对新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5 页码:
  •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学者对土地政策的研究述评
    48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姜爱林
  • 20世纪下半叶,大陆及港台学者围绕中国土地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具体的土地政策发表了许多不同见解,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此阶段的研究概况及主要成果作了简要介绍,对土地政策一般理论的研究、农村土地政策和城市土地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中,存在的重点与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概述,反映了近50年来中国土地政策发展变迁的基本轮廓.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5 页码:
  • 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1954-1962)(连载二)
    59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戴超武
  • 国防新技术协定签订不久,苏联即开始履行协定,向中国提供导弹设备和派遣专家.第23770次列车60个车皮载运P-2型地对地导弹及地面设备在1957年12月18-19日期间到达满洲里车站.同时为教会中方对这些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苏联还派103名专家随同前来,教学期为3个月.[1]中国极为重视苏联的这次援助,聂荣臻召集陈赓、钱三强等人开会时强调说,首先要集中力量研究、消化P-2地对地导弹的资料和样品,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制.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5 页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