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张静 熊秋良: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民船民主改革探析
    39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静 熊秋良
  • 民船民主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内河民船运输领域开展的一项社会变革。在四川地区主要针对具有严重封建性质的袍哥会、船帮、水上保甲等组织和势力,力求变革旧有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在水上社会组织再造过程中,民主改革工作队和水上公安派出所推动水上政权建设,航运工会和船民协会为人民政权与水上民众的良性互动提供组织依托,木船联营社和航运站着力打造水上经济利益共同体。它们相互配合,逐步深入,以组织结构重建来实现社会秩序重塑,不断推进内河民船运输的良性运行和水上社会从无治到有治的有序变迁。
  • 摘要[ Word 8528962.0 KB ] 2023 Vol.30 No.3 页码:
  • 林升宝 张恽:20世纪80年代上海青年服务队再研究
    92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林升宝 张恽
  • 1980 年2 月23 日,全国第一支青年服务队——上海自行车三厂青年服务队诞生。青年服务队出现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特殊社会历史环境下众多因素交织、联合和相互作用的结果。青年服务队的历史脉络显示,这一青年思想政治引领的形式,既适应了改革开放后人民对物质文明的迫切需要,同时又反映了青年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自觉追求,因此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雏形,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教育意义以及经济意义。
  • 摘要[ Word 4676135.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梁腾:20世纪80年代“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兴起及其影响
    99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梁腾
  • 20世纪80年代,上海率先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后经过征名确定为“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在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各地区各单位积极举办“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等相关活动一时间风靡开来,适应了广大职工对读书学习的迫切需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新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 Word 9036074.0 KB ] 2023 Vol.30 No.2 页码:
  • 吴文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国际传播和国际评价研究(1978—1979年)
    38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吴文珑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及闭幕之初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全会讨论的各项议题中,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中共中央领导机构的人事调整等备受国际社会瞩目,相关的报道、专稿和电文频现。国际社会除介绍、传播和评析全会的上述议题外,对全会可能产生的历史影响也从不同维度做出了预判。总体上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国际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一些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对华政策。
  • 摘要[ Word 6984180.0 KB ] 2023 Vol.30 No.3 页码:
  • 苏剑:福建晋江发展社队企业的历史考察(1978—1984 年)
    38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苏剑
  • 发展社队企业必须因地制宜,福建晋江地处对外开放前沿阵地,借助中央赋予福建“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优势,依靠“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契机,社队企业走上了大量利用外资的征途。在发展的过程中,晋江利 用侨胞眷属手中的闲散资金、闲置的房子以及闲散劳力等生产要素,在对外开放启动时兴办 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在对外开放艰难起步时积极探索,在对外开 放扩大时发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探索出一条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为 “晋江经验”的形成奠定了历史
  • 摘要[ Word 8532288.0 KB ] 2023 Vol.30 No.3 页码:
  • 刘艳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历程、成就与经验启示
    66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艳红
  •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重大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经历了应用起步、组织建构、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速四个阶段,并取得重大历史成就: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农村通信网络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农业生产由机械化自动化迈向数字化智慧化新阶段、电子商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村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网络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实践历程不仅反映了信息化发
  • 摘要[ Word 10012936.0 KB ] 2023 Vol.30 No.4 页码:
  • 韩晋芳:论科研院所的转制之路
    66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韩晋芳
  • 为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我国科研院所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市场调控下的企业化转制历程。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政府推出了科研成果有偿使用、建立专利制度、构建技术市场等举措,不断调适科研院所企业化运营的环境。科研院所转制工作经历了从早期的个案经验积累,到90年代末期大规模企业化转制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不断探索促进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对科研院所自身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摘要[ Word 8325738.0 KB ] 2023 Vol.30 No.4 页码:
  • 臧艳雨 | 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实践探索:以“追龙”战略为例
    21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臧艳雨
  • 中共二十大报告从根本性质、基本特征、本质要求、战略安排等维度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由来已久,广东的“追龙”战略即为中国式现代化地方实践的范例。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广东要用二十年追赶亚洲“四小龙”的“追龙”构想,要求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追龙”战略从提出之初就打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烙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具体实施又是一个渐进式发展的结合中国国情不断调整实现目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对现代化认识的过程,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拓展了现代化的内
  • 摘要[ Word 8017284.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 刘晓泉 刘方玮:1978—1993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考察
    25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晓泉 刘方玮
  • 1978—1993年央地财政关系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新旧体制转换期的央地财政关系大致历经三个阶段:1978—1984年“分灶吃饭、各负其责”;1985—1987年“权责结合、自求收支平衡”;1988—1993年“包盈包亏、自行负责”。央地财政关系的探索为经济体制改革打开了突破口,充分调动了地方财政的积极性,实现了由收放财权向合理划分央地财政事权的转变;但同时央地财政关系在探索中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放权过大”、致使中央财政占比下降等困境,成为后续分税制改革的直接诱因。对1978—1993年央
  • 摘要[ Word 1387411.0 KB ] 2023 Vol.30 No.6 页码:
  • 朱佳木:正确认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 坚定新中国的历史自信
    30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佳木
  • 2023年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实施70周年,也是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运行70周年。新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实行的40年里,不仅使我国工农业和各项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还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成了一大批支撑我国工业基础的骨干企业,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技术基础,积累了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丰富经验。今天回顾和评价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必须站在新时代的思想高度,同时把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来观察和分析,弄清楚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选
  • 摘要[ Word 12335175.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 杨越:1949—1952年黑龙江地区新式农具推广工作研究
    86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杨越
  • 1949—1952 年,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党和政府在全国尤其是在老解放区开展新式农具的推广工作。为此,黑龙江地区在东北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新式农具推广实践,主要包括:及时掌握和应对新式农具推广工作中显现的问题,将国家经济扶持与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相结合,调试并确定新式农具研制过程和制造标准,建立新式农具推广站,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农民技术员和技术干部,为新式农具有序推广做好了组织、技术、方法、队伍准备。新式农具在黑龙江地区的推广,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秩序的恢复,巩固和促进了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激发了农
  • 摘要[ Word 5724594.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李彦昌|“卫生立业”: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过程
    85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彦昌
  • 制定卫生工作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卫生工作的重要方式与方法。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工作方针从初步提出到最终形成经历了复杂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从军队卫生向人民卫生、从分散的区域卫生管理体制向统一的全国卫生管理体制转变,而且体现了尊重医药卫生专业自身规律与实践经验和坚持中央统一领导相结合,实际上是凝练经验、统一认识的过程。
  • 摘要[ Word 8184679.0 KB ] 2023 Vol.30 No.2 页码:
  • 邓理|通信技术与国家治理:1956—1960年农村电话网建设考察
    81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邓理
  • 新中国成立后,落后的通信条件已经难以适应党和政府领导建设农村的现实需求。从1956年开始,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建设农村电话网,到1960年基本实现了电话网在农村地区的广泛覆盖。电话网的形成对于当时的国家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电话会议成为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要工作方式,空前提高了中央政策在农村的传达执行效率,另一方面显著改善了农村基层的治理绩效,具有便利指挥调度、减少干群负担、提高应急能力等多种价值功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村通信条件不仅得到了历史性改善,也为实现党和政府对农村的有效组织及治理提
  • 摘要[ Word 8691986.0 KB ] 2023 Vol.30 No.2 页码:
  • 关昕:“一五”计划时期文物展览会述论
    19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关昕
  •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国家基本建设大规模开展,全国各地广泛举办文物展览会,以推广文物考古知识,宣传文物保护政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文物展览会的举办加强了国家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工作的紧密配合,为培育人民群众文物保护观念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凸显了出土文物的学术价值,带动了历史学、考古学等学者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的深入思考。这一时期举办文物展览会的实践经验也为后来我国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启示。
  • 摘要[ Word 8646143.0 KB ] 2023 Vol.30 No.3 页码:
  • 王慧斌:新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的初步建立(1949—1966年)
    20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慧斌
  • 1949—1966年是新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初步建立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按照是否与生产直接相关,国家分别设立了对发明、技术改进及合理化建议的奖励与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有效激发了广大技术人员、职工群众和科技工作者的创造热情。60年代初, 国家对科学技术奖励制度进行了调整,实施了发明奖励和技术改进奖励。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具有服务国家生产建设需要、兼顾专业科学研究与群众发明、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并以精神奖励为主的特点。
  • 摘要[ Word 8399982.0 KB ] 2023 Vol.30 No.3 页码:
  • 陈磊: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最初模式及基本特点(1949—1965年)
    22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磊
  • 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最初模式是在1949—1965年间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是照搬苏联模式,而是老解放区高等教育经验的延续,主要表现在:在人才培养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又红又专”劳动者为教育目的,以广大工农群众为教育对象;在体制上,实行国家统一办学,高校由教育部与中央有关业务部门对口管理,内部采用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在结构上,以单科性专门学院为主要高校类型,以本科教育为主要培养层次。该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向工农大众开门办学;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高等教
  • 摘要[ Word 1390528.0 KB ] 2023 Vol.30 No.6 页码:
  •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3年第4期目录
    92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编辑部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农城乡赋能:由强调单向作用向互促互补拓展 郑有贵( 4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20纪50年代中国农业革命实践与社会主义乡村建设 苏泽龙( 20 )新中国成立初期司法改革运动缘起新探——以对旧司法人员的政策调整为线索 黎田( 31 ) ·改革开放史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历程、成就与经验启示 刘艳红( 48 )论科研院所的转制之路 韩晋芳( 64 ) ·经济史研究·1952年华东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研究 刘亚娟 刘辰宇( 78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成果·《人民手册》:新中国史
  • 摘要[ Word 599308.0 KB ] 2023 Vol.30 No.4 页码:
  • 王可园 齐卫平 | 从体制转型到国家治理:海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重心转换
    18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可园 齐卫平
  • 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外中国政治研究范式经历了极权主义、派系政治到威权主义的转换,这些研究范式本质上都是从制度价值或意识形态角度认识中国政治制度,认为中国政治体制应当也必将向西方的自由民主体制转型。21 世纪以来,海外学者更加关注中国国家治理实践和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能力,认为“政党主导”“适应性治理”“政策试验”以及“战略规划”等是中国国家治理取得成效的重要经验,中国国家治理经验有值得学习之处。上述变化表明,海外中国政治研究出现了从以体制转型为重心向以国家治理为重心的转换, 这种转换原因多样,有其可取
  • 摘要[ Word 8599723.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