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苏熹:中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政策的演进(1949—1978年)
    98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苏熹
  • 1949—1978年,中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政策的演进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一是基础理论研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阶段,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国科学家从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的联系出发,阐释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理论结合实际被确定为科学技术工作的指导原则。在《十二年科学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任务带学科”原则被确立下来。二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政策的调整阶段,中共中央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下发了“科研十四条”,中国科学院随之制定了“三十六条”,提出“应用基础研究”的概念,并明确了各类研究比例。三是基础理论研究政策发展的新阶段,党
  • 摘要[ Word 8247879.0 KB ] 2022 Vol.29 No.4 页码:
  • 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两个确立”的确立过程及决定性意义
    44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曲青山
  •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总结新时代的9年时得出了一个重大政治判断和结论,这就是“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是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坚持拨乱反正,严明党的各项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积极总结经验,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守正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着力完善制度,建立健全相互衔接、系统完备的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强化贯彻落实
  • 摘要[ Word 12022690.0 KB ] 2022 Vol.29 No.3 页码:
  • 冷兆松:拓展新时代政治史研究的微观视角刍议——以政治站位相关概念为例
    109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冷兆松
  • 政治站位是近年来重要的政治话语概念之一,对新时代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深化对政治站位及相关概念的理解,可以有以下三种路径:一是立足经典文献,揭示政治站位相关概念的内涵及彼此间的逻辑关系;二是立足历史与现实,揭示政治站位相关概念历史演进的轨迹和规律,剖析其对党的自身建设以及具体工作所发挥的重要价值;三是面向未来,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进一步阐述政治站位相关概念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政治站位相关概念的分析可以发现,拓展新时代政治史研究既要有宏阔的视野,又要注意把握细节,在扎扎实实的个案研究中推
  • 摘要[ Word 5840297.0 KB ] 2022 Vol.29 No.6 页码:
  • 进一步认识三线建设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39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佳木
  •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几十年来,三线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系统研究这些成就和经验,对于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丰富、弘扬、传承党的精神谱系,深入总结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保护和利用三线工业遗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大三线建设史研究者应在翔实的资料基础上,切实推进三线建设史研究,编写三线历史,讲好中国故事,继承和发扬“三线精神”,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 摘要[ Word 7783249.0 KB ] 2022 Vol.29 No.3 页码:
  • “外汇券”与中国的外汇管理工作
    37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玲蔚
  • “外汇券”发行、流通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起始阶段,是中国政府为保证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与推进,稳定社会主义金融秩序,并最大限度地确保非贸易外汇收入由国家掌握而实行的一种特殊的“权宜”措施。在中国的外汇管理中,“外汇券”因具有“钞证合一”的特殊属性,发挥了“屏障”与“媒介”作用,从而完成了在改革开放拉开大幕和全面展开阶段“创汇”与“收汇”这两个主要任务。其在国内市场发行与流通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在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时,逐步探索外汇管理工作,打开国
  • 摘要[ Word 6619331.0 KB ] 2022 Vol.29 No.2 页码:
  • 改革开放初期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的创立及其影响
    47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毕亚娜 邓美薇
  • 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是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对外智力引进的重要尝试。其创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背景下,由中日两国高层官员和经济专家共同参与,为中日间经济对话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改革开放初期,参加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代表所提出的宝贵建言,对中国引进日本经济建设经验、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采取的务实、灵活、高效的交流机制,也为新时代我国构建良好的对外合作机制提供了经验与启迪。
  • 摘要[ Word 13361560.0 KB ] 2022 Vol.29 No.3 页码:
  • 1953—1954年江苏基层普选中选举权审查的偏向与纠正
    59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韩同友 金子求
  • 1953—1954年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普选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重要前提。作为全国普选的一个缩影,江苏基层普选是人民民主制度的重要实践。在试点阶段,江苏基层普选的选举权审查曾发生“左”的偏向,对此,江苏各级选举组织机构展开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改进和纠偏,最终顺利完成普选。江苏对基层选举权的严格审查,既实现了人民内部最大范围的民主选举,彰显了党和政府实施民主选举的决心和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 摘要[ Word 5811089.0 KB ] 2022 Vol.29 No.1 页码: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党史学习运动的历史考察
    36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龙
  • 195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在全国掀起了一次党史学习运动。上海积极响应,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个人自主学习或集体学习党史著作、重要报告与文件以及毛泽东著作,举办回忆晚会等方式,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化了对党的发展历程、重要理论思想的了解与认同。上海党史学习运动的开展,对党员干部和群众认识党的革命历史、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增强对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认识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 Word 3596844.0 KB ] 2022 Vol.29 No.2 页码:
  • 监督法从酝酿到出台的历程考察
    42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维芳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到2006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历经六届至十届全国人大,长达20年才最终诞生。由于这部法律政治性很强,涉及我国政治制度和国家体制,需要通过实践积累经验、统一认识,因此起草的难度较大。该法从酝酿到出台的历程,伴随着全社会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位作用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伴随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方面制度不断健全的过程,体现了政治体制和政治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
  • 摘要[ Word 17713205.0 KB ] 2022 Vol.29 No.3 页码:
  • 1949—1958年工矿企业青年工人的技术培养——以师徒合同为中心
    41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徐雪晴
  •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迅速增加。为尽快培养更多的青年技术工人和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一些工矿企业充分利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开始推广订立师徒合同。在各单位的组织配合下,师徒合同这种技术传承方式得以广泛推广,对提高青年技术工人的水平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师徒合同存在的缺陷、国家有限的物质条件、奖励与考工制度的不完善、速成教育与培训的局限性等因素限制了师徒合同的继续发展。尽管如此,师徒合同在工矿企业内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鼓励技术学习的整体环境,促进了“尊师爱
  • 摘要[ Word 1777106.0 KB ] 2022 Vol.29 No.1 页码:
  • 从“重点”到“优先”——新中国重工业发展战略的确立过程
    38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曲冠青
  • 从重点发展到优先发展,新中国重工业发展战略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演进的过程。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过程中,重工业发展呈现出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矛盾,虽然重工业发展需要长期关注,但其发展也面临着财政资源有限以及人才、技术、经验缺乏的问题。外部因素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部分消解了必要性与可行性之间的矛盾。抗美援朝将重工业发展的必要性提升为紧迫性,苏联援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可行性问题,加之计划经济体制能够有效调动财政等各方面资源,因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作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部分得以正式确立。
  • 摘要[ Word 4603793.0 KB ] 2022 Vol.29 No.2 页码:
  • 三线铁路建设模式探析——以西南铁路大会战为例
    41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黄华平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快速建成三线地区铁路干线,党和政府采用了大会战模式推进铁路工程,西南铁路大会战正是此种模式下的早期实践。在此次大会战中,党和政府设立了专门的铁路建设管理机构统一指挥工程建设,发动了数十万筑路工人协同修筑铁路,组织了沿线地方政府开展支援铁路建设工作,并运用思想武器鼓舞筑路队伍士气,同时,为攻克铁路建设中的技术难题还开展了设计与工程技术革命。党和政府通过大会战的模式,快速推进了西南铁路建设,成功修建了成昆、襄渝、阳安、焦枝和枝柳等一批三线铁路,不仅在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 Word 5380526.0 KB ] 2022 Vol.29 No.2 页码:
  •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土特产品购销探析
    51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常明明
  •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土特产品分布地区广、品种丰富,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由于经历长期战争和剧烈的通货膨胀,道路交通不畅,流通环节梗阻,加上帝国主义的封锁,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土特产品流通滞塞,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多方力量,从疏通交通入手,通过土产展览会、土产交流会等贸易形式,恢复和拓展商业路线,沟通产销情况,扩大了土特产品推销,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购买力,活跃了城乡经济。
  • 摘要[ Word 16065047.0 KB ] 2022 Vol.29 No.3 页码:
  •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理念的演进历程
    45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连辉 李进纬
  •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在推广应用化学农药的同时,提出病虫害“综合防治”理念,并将其付诸实践。到1980年,随着对化学防治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认知的不断深化,中国“综合防治”理念逐步转变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理念。“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的确立,有力推动了政策层面的“综合防治”内涵向“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转变。20世纪50—70年代是以化学防治为主的植保格局的形成期,但并非是以化学防治为主的典型阶段。从系统论出发统筹开展研究,着力补齐相关研究中的短板,对政策方针的完善及其实践效果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 Word 14368860.0 KB ] 2022 Vol.29 No.3 页码:
  • 张行 明艳林:新中国华侨植物引种历史的考察
    110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行 明艳林
  •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应运而生,之后逐步建立了东南亚—香港—鼓浪屿的华侨引种网络,由此开创了通过华侨引进境外作物的一段特殊历史。改革开放后,华侨引种网络重建并进一步升级为华侨引种联络组织,华侨引种网络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华侨引种机构的建立、华侨引种联络网的运作以及改革开放后华侨引种网络的历史变迁勾勒了新中国华侨引种史的基本脉络。
  • 摘要[ Word 13397779.0 KB ] 2022 Vol.29 No.6 页码:
  • 于国辉:从制造大国到创新强国——海外学者对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史的认知与评价
    34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于国辉
  •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史日渐成为海外中国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海外学者高度肯定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成就,并从政府在创新中的角色、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型人力资源建设三个维度总结了科技创新的历史经验。海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窠臼;注重从中国的实证经验出发;中外比较研究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华人华裔学者的研究相对较为理性。
  • 摘要[ Word 1741252.0 KB ] 2022 Vol.29 No.1 页码:
  • 倪春纳:2012—2022年海外学者关于中国共产党研究的现状评析
    104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倪春纳
  • 进入新时代,海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迅速升温,他们热衷于讨论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复杂挑战及其应对措施,同时也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各种预测。总体来看,多数海外学者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自身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以及执政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等,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们强调政治领袖的突出作用,倾向于将中国共产党置于宏大的历史视野之下进行分析,并开始重视中国特色和中国传统的影响。海外学者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借鉴,但是对于其中的某些错误观点则需要加以辨析和批驳。
  • 摘要[ Word 12548924.0 KB ] 2022 Vol.29 No.6 页码:
  • 孙健:海外学界对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认知与评价
    16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孙健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学界关于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体现在中国小康社会的思想渊源与当代发展、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与成就、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经验与意义等方面。虽然海外学界的主流评价是正面的,但是仍然有部分误读需要我们进行回应。海外学界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等方面值得我们关注,但仍存在基于“西方中心论”的片面认知等问题,需要加以解释与辩驳,以更好地讲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故事,为人类共同发展贡献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
  • 摘要[ Word 11790771.0 KB ] 2022 Vol.29 No.6 页码:
  • 分歧与协调:佐藤内阁对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政策选择
    43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丁志远
  • 亲台反华的日本佐藤内阁在1971年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费尽心机,不仅是为台湾当局继存于联合国的“逆重要问题案”的始作俑者,甚至一度对美国将安理会席位交归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张持“保留意见”。但随着尼克松访华计划的公布,视日美关系为日本对外关系核心的佐藤内阁迅速调整政策,公开与美国政府在联合国图谋“两个中国”并存局面。佐藤内阁顽固追随美国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政策立场,不仅遭到日本国内要求调整对华关系的反对力量的猛烈攻击,同时也使执政的自民党在对华政策上的内部分歧越发难以调和,并最终导致佐藤内阁失
  • 摘要[ Word 1855917.0 KB ] 2022 Vol.29 No.1 页码:
  • 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者访苏参观团的多重探索
    34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唐仕春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派出了上百个参观团访问苏联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其中较早派出的有1950年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者访苏参观团。在苏方安排下,参观团主动探究苏联经验;回国后向中共中央呈交了访苏总结报告,并选择了党领导企业等方面的经验通过报告会、报刊、书籍传播;推动加强、改进党和政府的中央机构,建立后备干部名单制度,创设党的工业部,在工厂实行“一长制”。参观团及其成员在探究、传播、借鉴苏联经验等多重探索中扮演的角色并非始终如一,所起作用亦各有侧重。其多重探索聚焦于城市与工厂的管理,特别是党对企业的管理,
  • 摘要[ Word 16594703.0 KB ] 2022 Vol.29 No.3 页码:
«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