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王炳林:构建新中国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88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炳林
  • 学习习近平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精神笔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以下简称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希望国史学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进一步团结全国广大国史研究工作者,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教育引导,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更好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 摘要[ Word 3725183.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辛向阳:研究国史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93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辛向阳
  • 学习习近平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精神笔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以下简称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学会发来贺信:“希望国史学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进一步团结全国广大国史研究工作者,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教育引导,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这指出了国史研究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新时代国史研究指明了方向。我这里着重谈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
  • 摘要[ Word 3112784.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宋月红: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推进新中国史研究繁荣发展
    83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宋月红
  • 学习习近平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精神笔谈习近平总书记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中国史研究、宣传和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同时是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在新中国史研究、宣传和教育事业发展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深刻阐明这一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规律性认识,主要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中国史重要论述的有机组成部
  • 摘要[ Word 3719628.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周进|共建“一带一路”:发展历程、主要成果与重要经验
    56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周进
  •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伟大实践。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重点,从理念到蓝图,从方案到实践,从愿景到现实,从谋篇布局到精耕细作,已经发展成为惠及全球发展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积累了值得珍视的重要经验。
  • 摘要[ Word 10222835.0 KB ] 2023 Vol.30 No.3 页码:
  • 陈锋:试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历史主动精神
    38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锋
  • 在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和国家形成了一系列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认识和经验,主要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把握历史规律,发挥人民群众主人翁作用;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历史主动,站在历史正确和文明进步一边,为人类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这些认识和经验为我们以历史主动精神进一步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密码。
  • 摘要[ Word 5726770.0 KB ] 2023 Vol.30 No.3 页码:
  • 郑有贵|工农城乡赋能:由强调单向作用向互促互补拓展
    65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郑有贵
  •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 将“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明确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目标内涵,工农城乡赋能发生了历史性拓展。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工农相互赋能由强调单向作用的以工促农拓展为强调双向作用的工农互促,明确了工业与农业要相互赋能和实现共同发展;基于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认识,城乡相互赋能由强调单向作用的以城带乡拓展为强调双向作用的城乡互补,明确了城镇与乡村要相互赋能和实现互补互进。工农城乡相互赋能由强调单向作
  • 摘要[ Word 10098128.0 KB ] 2023 Vol.30 No.4 页码:
  • 欧阳雪梅 冀新婷:建设网络文明 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22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欧阳雪梅 冀新婷
  •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空间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新空间,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大势,为把互联网这个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增量,提出建设网络文明,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党的创新理论团结凝聚亿万网民,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以网络文明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摘要[ Word 8806523.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 顾训宝: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
    27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顾训宝
  •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的接续奋斗。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理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产生,经历了概念演变、理论建构和实践推进的形成过程。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践中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这项战略任务提供了重要遵循。
  • 摘要[ Word 11235685.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 罗文东 李龙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地位、理论贡献和指导意义
    23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罗文东 李龙强
  •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领导文化工作的历史经验和伟大成果的理论总结,极大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本质规律的认识,不仅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和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第二个结合”不仅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而且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成熟的标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境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进“两个结合”取得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同当今中国文化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丰富
  • 摘要[ Word 1140234.0 KB ] 2023 Vol.30 No.6 页码:
  • 杨凤城:浅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体系建构问题
    23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杨凤城
  • 加快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笔谈我刊特邀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杨凤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左玉河工作室首席专家左玉河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王爱云研究员,就如何加快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展开讨论,以飨读者。
  • 摘要[ Word 7964207.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 左玉河|问题、史料与范式:建构国史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环节
    23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左玉河
  • 加快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笔谈我刊特邀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杨凤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左玉河工作室首席专家左玉河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王爱云研究员,就如何加快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展开讨论,以飨读者。
  • 摘要[ Word 4316680.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 王爱云: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创新刍议
    28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爱云
  • 加快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笔谈我刊特邀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杨凤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左玉河工作室首席专家左玉河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王爱云研究员,就如何加快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展开讨论,以飨读者。
  • 摘要[ Word 6004155.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 李捷 陈美芳: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性贡献
    22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捷 陈美芳
  •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奠基、大力发展到新时代的成功推进和拓展这样大的历史脉络来考察,可以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做出的开创性历史贡献:一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奠定了实践基础,二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奠定了物质基础,三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四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奠定了制度基础,五是初步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显著特色。在此基础
  • 摘要[ Word 1158848.0 KB ] 2023 Vol.30 No.6 页码:
  • 柳建辉 周伟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根基和根本保障——对毛泽东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构想的再认识
    21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柳建辉 周伟东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建国目标、建国主体、建国方式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要建立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参加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基本构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毛泽东关于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构想的伟大实践,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根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提供了根本保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 摘要[ Word 1153472.0 KB ] 2023 Vol.30 No.6 页码:
  • 徐行:新中国行政监察体制的建立与初步运行(1949—1954年)
    86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徐行
  • 1949 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是高于部级的行政监察机构,它成立后一边积极开展行政监察工作,一边不断完善各级监察机构和政策法规。周恩来领导制定了监察工作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和若干具体政策,并提出要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发动群众开展监察工作。1949—1954 年,我国行政监察体制的建立和初步运行取得了显著成就,紧密配合当时党和国家的主要工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行政监察体系,其实践探索对深化当今我国监察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 摘要[ Word 8182369.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郭双林:进一步深化对红旗渠工程的学术性研究
    85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郭双林
  • 红旗渠工程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目前的红旗渠研究,宣传性成果多,学术性研究成果少。在宣传方面,红旗渠闻名海内外,在学术性研究方面,红旗渠研究至今仍主要被作为一个地方个案来看待。为改变这一现状,也为了客观估价红旗渠工程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地位,史学界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对红旗渠工程的学术性研究。其中首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史料建设。当然,一些理论问题仍有进一步开掘的余地,如红旗渠建设的必然性与时代性问题等。以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著述中很少提到红旗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从纯学术的角度看,主流史学界对其
  • 摘要[ Word 8989828.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吴超:新时代十年中国全面加强社会建设的探索创新
    97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吴超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建设也进入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多更公平的现代化成果。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中国社会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各项民生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水平大幅度提升,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积累了宝贵经验。
  • 摘要[ Word 11027959.0 KB ] 2023 Vol.30 No.2 页码:
  • 张屹 申亮 于明星:上海私营体育场馆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94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屹 申亮 于明星
  • 1955年开始的上海私营体育场馆改造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改造旧体育和建设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一次实践探索。在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上海市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对私营体育场馆的状况进行了初步研判,接着又对其进行了整顿与再调研,为改造工作奠定了基础。随着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的到来,至1956年底,上海私营体育场馆的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建立起以“公私合营”为基本形式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单位。这一改造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也为新时代的群众体育发展提供了启示。
  • 摘要[ Word 8482149.0 KB ] 2023 Vol.30 No.2 页码:
  • 苏泽龙: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革命实践与社会主义乡村建设
    70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苏泽龙
  • 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乡村组织建设为农业革命实践提供了制度保证,以广大群众参与为主体的农具革新成为农业革命实践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在生产领域开展的农具革新工作渗透到农村社会生活中,对于促进农村的组织建设、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群众思想觉悟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农业革命实践对乡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因此,这一时期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以农具革新为突破口的农业革命实践,从其功用的角度来讲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而从其达到的实际
  • 摘要[ Word 6577205.0 KB ] 2023 Vol.30 No.4 页码:
  • 黎田:新中国成立初期司法改革运动缘起新探——以对旧司法人员的政策调整为线索
    63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黎田
  • 1952—1953年司法改革运动是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全方位改造司法机关、探索建立人民司法制度的重要部署。司法改革运动的兴起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清理“中层”运动、“三反”运动密切相关,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推动司法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司法改革运动解决了法院系统因留用旧司法人员导致旧法观点和旧司法作风残余等问题,坚持和加强了党对司法机关的领导,在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促进了新中国人民司法体系的发展,为1953年开启的大规模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
  • 摘要[ Word 10322928.0 KB ] 2023 Vol.30 No.4 页码:
«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