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1949—1958年工矿企业青年工人的技术培养——以师徒合同为中心
    41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徐雪晴
  •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迅速增加。为尽快培养更多的青年技术工人和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一些工矿企业充分利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开始推广订立师徒合同。在各单位的组织配合下,师徒合同这种技术传承方式得以广泛推广,对提高青年技术工人的水平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师徒合同存在的缺陷、国家有限的物质条件、奖励与考工制度的不完善、速成教育与培训的局限性等因素限制了师徒合同的继续发展。尽管如此,师徒合同在工矿企业内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鼓励技术学习的整体环境,促进了“尊师爱
  • 摘要[ Word 1777106.0 KB ] 2022 Vol.29 No.1 页码:
  • 从“重点”到“优先”——新中国重工业发展战略的确立过程
    36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曲冠青
  • 从重点发展到优先发展,新中国重工业发展战略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演进的过程。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过程中,重工业发展呈现出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矛盾,虽然重工业发展需要长期关注,但其发展也面临着财政资源有限以及人才、技术、经验缺乏的问题。外部因素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部分消解了必要性与可行性之间的矛盾。抗美援朝将重工业发展的必要性提升为紧迫性,苏联援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可行性问题,加之计划经济体制能够有效调动财政等各方面资源,因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作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部分得以正式确立。
  • 摘要[ Word 4603793.0 KB ] 2022 Vol.29 No.2 页码:
  • 三线铁路建设模式探析——以西南铁路大会战为例
    40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黄华平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快速建成三线地区铁路干线,党和政府采用了大会战模式推进铁路工程,西南铁路大会战正是此种模式下的早期实践。在此次大会战中,党和政府设立了专门的铁路建设管理机构统一指挥工程建设,发动了数十万筑路工人协同修筑铁路,组织了沿线地方政府开展支援铁路建设工作,并运用思想武器鼓舞筑路队伍士气,同时,为攻克铁路建设中的技术难题还开展了设计与工程技术革命。党和政府通过大会战的模式,快速推进了西南铁路建设,成功修建了成昆、襄渝、阳安、焦枝和枝柳等一批三线铁路,不仅在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 Word 5380526.0 KB ] 2022 Vol.29 No.2 页码:
  •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土特产品购销探析
    50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常明明
  •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土特产品分布地区广、品种丰富,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由于经历长期战争和剧烈的通货膨胀,道路交通不畅,流通环节梗阻,加上帝国主义的封锁,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土特产品流通滞塞,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多方力量,从疏通交通入手,通过土产展览会、土产交流会等贸易形式,恢复和拓展商业路线,沟通产销情况,扩大了土特产品推销,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购买力,活跃了城乡经济。
  • 摘要[ Word 16065047.0 KB ] 2022 Vol.29 No.3 页码:
  •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理念的演进历程
    45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连辉 李进纬
  •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在推广应用化学农药的同时,提出病虫害“综合防治”理念,并将其付诸实践。到1980年,随着对化学防治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认知的不断深化,中国“综合防治”理念逐步转变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理念。“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的确立,有力推动了政策层面的“综合防治”内涵向“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转变。20世纪50—70年代是以化学防治为主的植保格局的形成期,但并非是以化学防治为主的典型阶段。从系统论出发统筹开展研究,着力补齐相关研究中的短板,对政策方针的完善及其实践效果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 Word 14368860.0 KB ] 2022 Vol.29 No.3 页码:
  • 张行 明艳林:新中国华侨植物引种历史的考察
    110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行 明艳林
  •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应运而生,之后逐步建立了东南亚—香港—鼓浪屿的华侨引种网络,由此开创了通过华侨引进境外作物的一段特殊历史。改革开放后,华侨引种网络重建并进一步升级为华侨引种联络组织,华侨引种网络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华侨引种机构的建立、华侨引种联络网的运作以及改革开放后华侨引种网络的历史变迁勾勒了新中国华侨引种史的基本脉络。
  • 摘要[ Word 13397779.0 KB ] 2022 Vol.29 No.6 页码:
  • 林盼:资源集聚与城市再造——156项工程建设时期上海与洛阳的共振
    87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林盼
  • “一五”计划期间,中国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了156项重点工矿业基本建设项目,为了平衡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发挥原料产地和地理交通优势,并出于国防安全的考虑,156项工程基本没有在沿海工业重镇设点,而是将主要项目放在了西北、西南和东北等内陆地区。在这一过程中,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工业城市给予大力支持,为内陆城市提供所需的产业和人力资源,也由此实现了城市“再造”。通过对上海和工业建设重镇洛阳之间资源横向转移的研究可以看到,尽管156项工程没有落户上海,但上海在重点工程和工业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时时处于“在场”状态
  • 摘要[ Word 9645464.0 KB ] 2023 Vol.30 No.2 页码:
  • 訾夏威:1949—1957年杭州的城市蔬菜供应问题及其应对
    93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訾夏威
  •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杭州的城市蔬菜供应存在供应不足、季节性紧张以及质量低等问题。为此,该市采取了多种举措完善城市蔬菜供应:首先,确立了“郊区为城市服务”的方针,稳固菜田面积;其次,积极推动郊区合作化以解决蔬菜生产所需的资金、技术等问题;最后,通过全国试验场网络,试种蔬菜新品种以完善蔬菜供应结构。这些举措有效改善了城市蔬菜供应,不仅供应数量大幅增长,全年供应时间延长,而且供应种类日益丰富,为此后城市蔬菜供应的进一步改善奠定了基础。
  • 摘要[ Word 7124751.0 KB ] 2023 Vol.30 No.2 页码:
  • 刘合波:环境史视野下的三线建设研究——以816工程为线索的方法论探讨
    38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合波
  • 线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实施的大规模国防基础设施建设,目的是利用辽阔幅员和纵深腹地应对现代战争,在自然环境的掩映下保障中国核心工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涉及诸多环境史议题。816工程是地处西南的三线建设重点项目,其选址、建设以及后来的发展变迁均需考虑环境因素,涉及与环境的多方互动。通过对该工程的进一步考察发现,三线建设的环境史研究应在整体史的分析脉络中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此外,该工程现存的档案史料中有诸多涉及环境问题,为进一步开展三线建设环境史研究提供了可能。总之,无论是816工程的环境史
  • 摘要[ Word 6281054.0 KB ] 2023 Vol.30 No.3 页码:
  • 刘亚娟刘辰宇:1952年华东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研究
    57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亚娟 刘辰宇
  • 城乡物资交流大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举办的土产品交流会、土产展览交流大会、物资交流展览会的统称。为解决土产滞销,激发城乡市场活力,华东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于1952年在上海召开。此次大会采取以畅销品带动滞销品、多边灵活交易等方式,促进了上海与其他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商品的流通,并借此形成了以国营带动私营、大厂带动小厂的链状关系。华东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的召开,在改善公私关系、重振工商业者信心、扩大内需以及拉动农村市场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 摘要[ Word 8048193.0 KB ] 2023 Vol.30 No.4 页码:
  • 陈碧舟:1959—1965年中国工业企业“比学赶帮”运动再探讨
    10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碧舟
  • 1959—1965年中国工业企业的“比学赶帮”运动是一项具有重要影响的全国性群众生产运动。运动的方针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由“多快好省”转向“质量第一”。运动开展了两次:第一次由中央下发指示,即自上而下地开展;第二次则是在央地互动之下,由地方经验推广至全国,即自下而上地开展。运动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既有效发挥了地方政府、工业企业、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也在严峻复杂的环境中提振了中国经济,同时还树立了“质量第一”的发展思想。
  • 摘要[ Word 6822904.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 于广:上海地铁建设的历史考察(1953—1993年)
    10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于广
  • 上海地铁建设的酝酿和筹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出于战略防御的考虑。然而,上海的软土地基并不适宜采用苏联地铁建设的深埋技术。因此,从60年代开始,上海地铁建设在向北京取经的同时,开始了自主的秘密试验,并基本掌握了在软土层使用盾构法建设地铁的技术。改革开放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地铁建设从战备工程回到市内交通运输上,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1993年5月28日,上海地铁1号线南段建成试运行,标志着上海的城市交通进入立体化时代。上海地铁的建设历程,体现了国家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互动,既有时代的影响,更
  • 摘要[ Word 7657112.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