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正文

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日期:2020/8/7 11:31:47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 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A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首次把“坚持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明确为一项根本制度。B 这一根本制度根源于 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集中反映了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 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道路与基本经验,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 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党和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基础与 保障。



一、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根据社会基本矛盾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 根本指导思想。在社会基本矛盾关系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 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 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 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 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C 其中,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的和思想的上层建 筑。意识形态是思想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关系中是内生的、具 体的、现实的并指向未来的,是不可或缺的。为此,认识和处理社会基本矛盾,就要 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同时,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又是多元复杂的,各种社会形态和 国家之间存在着意识形态差异甚或对立,彼此相比较而存在甚或斗争。然而,正如列 宁所指出的:“任何思想体系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可是,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例 如不同于宗教的思想体系)都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D 因 此,先进的意识形态总是在相应历史时期推动和引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这是人类



A《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464 页。

B《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 年 11 月 6 日。

C《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12 页。

 


文明发展进步的思想基础与精神动力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将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理想变成现实,并指导社会主义意 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揭示人类社 会发展方向、前途命运和规律,系统回答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 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巩固和增强社 会主义的思想政治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 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 映”。A 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不断巩 固、成熟和完善,道路越走越宽广,前景更加光明。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是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 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思想政治基础,是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有机 统一。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道路和国家政治安全。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 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B  习近平也指出:“一个政权的瓦 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 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C  苏东剧变就是前车之 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立足这个最大的国情实际,我们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 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 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



二、新中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逻辑

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围绕自我革命和推进 社会革命,开辟和拓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具体实 际相结合,艰辛探索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怎样建设新中国,从理论与实践的结 合上系统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 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 学揭示党的领导与新中国创立、建设和发展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



A《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603 页。

B《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70 页。

C《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465 页。

 


逻辑及其辩证统一,新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道路和进步方向,新中国从哪里来、到

哪里去,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和基本制度,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及其经验,以及新中 国与世界的关系,特别是新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贡献 与作用,形成、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结合起来,创建并确立新中国的国 体,奠定新中国的根本前提和发展方向  《共产党宣言》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 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大势与客观规律以及阶级、政党与国家之间的关 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品格、政治立场和崇高理想,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 了前进方向。《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 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A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预见了“中国

社会主义”的出现,并以“中华共和国”为他们心中的新中国命名。B  中国共产党领导

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 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历史地看,新中国实行什么样的国体,源自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推 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确立毛泽东思想,开辟和拓展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特 别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面向建立一个什 么样的新中国、新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而不断探索和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 东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和经验,于 1949 年 6 月 30 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指出:总结“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 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C  具有新中国临时宪法 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 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 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D  以《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标 志,中国共产党创建并确立了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奠定了新中国的立国之本 和制度之基。

根据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 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将新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 道路的国家 新民主主义相对于社会主义是“一个过渡性质的阶段”,必然是要走向 社会主义的。即使在新中国成立时,《共同纲领》规定“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 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政治基础”,但这并不是要否定新中国“向更高级的社会



A《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64 页。

B《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77—278 页。

C《毛泽东选集》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472、1480 页。

D《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1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 页。

 


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发展”,而是要“更加郑重地看待它”,“应该经过解释、宣传特

别是实践来证明给全国人民看”,“只有全国人民在自己的实践中认识到这是唯一的最 好的前途,才会真正承认它,并愿意全心全意为它而奋斗”。而且,《共同纲领》中 “经济的部分里面,已经规定要在实际上保证向这个前途走去”。A 新中国成立时,一方 面要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遗留任务,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建立并巩固新中 国的国家机器;另一方面则是要从根本和长远意义上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 义社会。党根据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从国家独立和富强迫切需要发 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际出发,在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化三改”过 渡时期总路线。B 这一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指导 原则与方向;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则是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 和必经阶段;实现这一过渡的过程,不仅是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而且是新中国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使得新中国发生了自成立以来最 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把新中国从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开 始全面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开启了以“四个现代化”为战略目 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和回 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创立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人类社会发 展史上,社会主义具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前途光明,但道 路是曲折复杂的。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波澜壮阔、艰辛探索,既有宝贵经 验,也有深刻教训。改革开放以来,党围绕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探索和回答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发展。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 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C  党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指出我国正

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

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 国也不行,必须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 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D 在这一日益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实践中,党坚持马 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坚 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并在继承与发展中赋予新中国国家理论新的时



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1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2、16—17 页。

B《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4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618 页。

C《邓小平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73 页。

D《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1 页。

 


代内涵。它深刻蕴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和基本制度之中,鲜明

而集中地彰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之中,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为以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思想,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同时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发展变化,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不动摇,为把新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鲜明特征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改革开放中开创、发展。在改革开放问题上,党探索和回答了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怎样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方向、目的和任务是什么,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党关于新中国的国家理论,在推进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中继承、丰富和发展,并在党情、国情和世情的深刻变化中与时俱进、不 断创新发展。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党的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立足新时代,认识和解决这 一社会主要矛盾,党形成和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坚持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遵循,是党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为中国 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党领导新中国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鲜明写照,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怎样建设新中国的时 代主题与本质特征。

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坚持和运用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全 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提供 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指导下,党坚持马克思主义 国家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深化和拓展中国与世界、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 中华民族精神与人类发展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与发展的 理论与实践,以及国家总体安全观与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准则等的深刻内涵,对于世 界社会主义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需要中国。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 设和发展,是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 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坚持、运用和发展。在党关于新中国的国家理论中,党的 建设的经验与规律,不仅是党自身思想理论的基础,而且是党领导国家建设和发展的 思想理论源泉,是党关于新中国国家理论的核心内涵与精神实质,而这一理论的丰富




A《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335 页。

 


和发展,离不开党科学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

规律和世界各国政党治国理政的有益经验。关于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党关于新中国的国家理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 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世界各国发展道路不同, 党关于新中国国家理论启示:道路决定命运,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民族能够照搬 别国道路实现发展,也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道路可以引导所有国家、民族实现发展, 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是党站在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和平发展进步事 业的高度,在领导人民进行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中,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精 神,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为世界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党始终坚持独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倡导和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 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坚持互利共赢,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习近平指出:只有 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鲜明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上高高举 起”,而且“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 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A 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为解决 人类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推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 发展。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以政治建设 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 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 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B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 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 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积累了十分 宝贵的历史经验。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A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

2017 年 10 月 28 日。

B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

2017 年 10 月 28 日。

 

大旗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加强理 论武装,在思想、政治和行动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学懂弄通做实 , 推动党的创 新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理论建设 和研究,深化研究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实践经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 指导地位,着力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 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统一领导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 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结合起来,把做好意识形态工 作、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正确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方向 性、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充分发挥制度体制优势,坚定维护以政权安全、制度安全 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安全。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 把握正确思想舆论导向, 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掌握意识形态形势和动态,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 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推动融媒体发展、媒体差异化发展,提高新闻舆 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全面落实“两个所有”,即“所有从事新闻信 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都要纳入管理范围,所有新闻信息 服务和相关业务从业人员都要实行准入管理”A,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指出:“坚持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马克 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 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 观、方法论。”B  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加快构建




A《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319 页。

B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8、11 页。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化、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大

众化和中国话语国际化,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 体系建设,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建设良好网络生态 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 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和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自主创新推进网络 强国建设。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完善互联网管理 领导体制,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和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引导互联网行业自 律。加强内容监管,建立健全舆情收集反馈机制,教育引导网民遵守互联网秩序,依 法上网、文明上网。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重要内 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级党委 ( 党组 ) 对意识形态工作 负总责,党组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其他班子成员“一岗双 责”,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把握好正确舆论导向,强化责任担当,切实担负起政治责 任和领导责任,巩固意识形态阵地。

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讲好中国故事,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 象,重点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引导国际社会客观认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 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鲜明展现中国思想、 响亮提出中国主张,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 各种错误观点,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把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混淆起来;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 么问题,既不能把小事说大、搞“泛政治化”,也不能把大事说小,搞“去意识形态 化”。明辨真假、是非,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观点的干扰和破坏,敢于并善于 举旗亮剑,正确引领社会思潮,积极营造健康思想舆论环境。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也是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实践基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将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巩固和增强 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不 竭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