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正文

王辰璇 汪青松:新中国前30年减贫的历史性贡献及经验启示
[中文引用] [英文引用]
[HTML下载] [Word下载]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327人次已阅读该文]
王辰璇 汪青松
摘要:

新中国前30年反贫困并非只是小规模救济性扶贫,而是制度变革式、生产发展式和全面建设式扶贫减贫。前30年减贫不只是小规模救济式“输血”,而是通过深刻的制度变革实现大规模扶贫减贫,1949—1953年的土地改革、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都是改天换地的制度变革式减贫;前30年的生产自救与社会主义工业化,构成了相互交织和相互促进的生产发展式减贫,生产自救是社会层面的生产发展式减贫,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层面的生产发展式减贫,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下的高积累低消费决定了生产发展式减贫只能是温饱型层次;前30年的扶贫一方面抓水利、交通等减贫的基础支撑性建设,另一方面抓救助、医疗、养老等扶贫的社会保障性建设,既做到“输血”救济式扶贫,又做到造血开发式减贫,是基础建设与社保建设相结合的全面建设式减贫,社会保障建设为救济式扶贫提供民生兜底保障,基础工程建设为发展式扶贫提供物质条件支撑全面建设式减贫努力建设公平社会,并创造了人类发展指数逐年提高的反贫困成就,初步满足了占世界1/4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前30年减贫经验为改革开放以来改革扶贫、开发扶贫和新时代精准脱贫提供了重要启示。(摘自《安徽史学》2021年第6期,原文约10000字)

Abstract:
关键词:
Keywords:
分类号:
出版年·卷·期:2022·29·第1期
页码:
DOI:
参考文献:

欢迎阅读《《当代中国史研究》》!您是该文第327位读者!